全部產(chǎn)品分類
- 產(chǎn)品描述
-
- 商品名稱: 吳茱萸
- 商品編號: 324
- 1別名
吳萸。
- 2概述
吳茱萸為我國傳統(tǒng)常用中藥材。
本品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[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Benth.]、石虎[Evodia rutaecarpa(Juss.)Benth.var.officinalis(Dode)Huang]或疏毛吳茱萸[Evodiarutaecarpa(Juss.)Benth.var.bodinieri(Dode)Huang]的干燥近成熟果實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0年版收載。
吳茱萸始載于東漢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,列為中品。歷代本草對于吳茱萸的原植物也有詳細(xì)的敘述,與現(xiàn)今所用吳茱萸基本一致。宋代蘇頌在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中,所繪的吳茱萸及食茱萸,兩圖十分相似,并說:"木高丈余,皮青綠色,葉似椿而闊厚,紫色,三月開紅紫細(xì)花,七月、八月結(jié)實似椒子,嫩時微黃,至熟則深紫,或云顆粒緊小,經(jīng)久色青綠者是吳茱萸,顆粒大,經(jīng)久色黃黑者是食茱萸"。《本草綱目》載:"茱萸枝柔而肥,葉長而皺,其實結(jié)于梢頭,壘壘成簇而無核,與椒不同,一種粒大,一種粒小,小者入藥為勝"。對吳茱萸性味歸經(jīng),功能主治歷代本草均有記述。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記載:"味辛溫"。"主溫中下氣,止痛,咳逆寒熱,除濕血痹,逐風(fēng)邪,開腠理。"《名醫(yī)別錄》載:"大熱,有小毒。""主痰冷,腹內(nèi)絞痛,諸冷實不消,中惡,心腹痛,逆氣,利五臟"。
- 3產(chǎn)地分布
吳茱萸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。主要分布于貴州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浙江、福建,及廣西、廣東、陜西、甘肅南部;石虎主要分布于貴州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浙江、江西及廣西;疏毛吳茱萸主要分布于貴州、江西、湖南、廣東及廣西。
吳茱萸商品主產(chǎn)于貴州銅仁、松桃、印紅、德紅、沿河、江口、務(wù)川、鳳崗、習(xí)水、遵義、鎮(zhèn)遠(yuǎn)、施秉、安順、清鎮(zhèn)、關(guān)嶺;四川酉陽、秀山、龍里、彭水、石柱、黔江、開縣、忠縣、金陽、宜賓;湖北利川、新陽;云南富寧、廣南、麗江、云龍;湖南新晃、保靖、湘陰;廣東懷集;福建泰寧;浙江縉云;安徽廣德、貴池;江西波陽、靖安;陜西洋縣、石泉、城固、南鄭、鎮(zhèn)巴。其中,以貴州、湖南、產(chǎn)量大,質(zhì)量好,在國內(nèi)外享有聲譽。
主產(chǎn)貴州、廣西、湖南、云南、陜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主要來源于人為的栽培,野生資源量小,分布零星。產(chǎn)區(qū)是江西瑞昌、湖北陽新、貴州銅仁、湖南新晃、陜西漢中和安康附近。零星分布的還有浙江縉云、云南胡江、湖南湘潭地。
- 4形態(tài)特征
1、吳茱萸 為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,高3-10米。葉對生,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小葉5-9片,橢圓形至卵形,全緣或有不明顯鈍鋸齒,兩面均被淡黃褐色長柔毛,脈上尤多,有明顯的油點。花甚小,黃白色,單性,雌雄異株,集成頂生的聚傘狀圓錐花序;花軸粗壯,密被黃褐色長柔毛,花軸基部有小葉片狀對生苞片2枚;萼片5,廣卵形;花瓣5;雄花具5雄蕊;退化子房先端4-5裂;雌花的花瓣較雄花瓣大,子房上位,長圓形,心皮通常5,花后增寬成扁圓形,有粗大的油腺點,花柱短粗,柱頭先端4-5淺裂。蒴果扁球形,成熟時裂開成5個果瓣,呈果狀,紫紅色,表面有粗大油脂點,每分果有種子1粒,黑色,有光澤。
2、石虎 與正種極相似。但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。小葉3-11,葉片較狹,長圓形至狹披針形,先端漸長或漸尖,各小葉片相距較疏遠(yuǎn),側(cè)脈較明顯,全緣,兩面密被柔毛,脈上最密,油腺粗大?;ㄐ蜉S常被淡黃色或無色的長柔毛。成熟果序不及正種密集。種子帶藍(lán)黑色。
3、疏毛 吳茱萸小枝被黃銹色或絲光質(zhì)的疏長毛。葉軸被長柔毛,小葉5-11,葉形變化較大,長圓形、披針形、卵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,表面中脈略被疏短毛,背面脈上被短柔毛,側(cè)脈清晰,油腺點小。
- 5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
吳茱萸常生于溫暖地帶,海拔200-1000米的低山丘陵的林緣或疏林中。多栽培于海拔300-500米的村旁、路邊及林緣空曠地。
- 6生物學(xué)特性
吳茱萸喜陽光充足、溫暖、濕潤的氣候條件,適宜在低海拔、質(zhì)地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中生長。要求年均氣溫16℃以上,全年≥10℃積溫5300℃,年降雨量1290-1300毫米,全年相對濕度78%,全年日照時數(shù)1158小時,無霜期305天。植株每年11-12月開始落葉,次年3月上旬返青發(fā)芽。一般定植后第3年開始結(jié)果?;ㄆ?-8月,果期9-10月。植株壽命一般5-20年,最長者30-40年。
- 7生長習(xí)性
喜陽光充足、溫暖、濕潤的氣候條件,適宜在低海拔、質(zhì)地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中生長。
- 8生長周期
栽培樹成活后3-5年開花結(jié)果。每棵樹都是春天開花,秋季收果實。
- 9采收加工
1、采收 處署前后(8月下旬),當(dāng)吳茱萸由綠色變?yōu)辄S綠色,而心皮尚分離時即可采收。采摘時將果穗成串剪下,嚴(yán)防折斷果枝影響來年產(chǎn)量。
2、加工 采收后,應(yīng)立即攤開日曬。晚上收回亦須攤開,切勿堆積發(fā)酵。連曬7-8天至干。若遇雨天,可用火烤干,但溫度不超過60℃,以免揮發(fā)油等主要成分受到損失而影響質(zhì)量。曬干或烤干時,須經(jīng)常翻動,使之干燥一致。干后用手或木棒搓揉打下果實,揀盡枝、葉、果柄等雜質(zhì)。加工折干率約30-50%。
- 10儲藏養(yǎng)護
吳茱萸以麻袋包裝,置于干燥倉庫貯存。溫度不超過28℃,相對濕度70-75%。商品安全水分9-13%。本品在高溫高濕條件下,易泛油,散味,生霉。
儲藏期間,應(yīng)保持環(huán)境涼爽干燥,有條件的地方,可將商品密封,抽氧充氮加以氧護。
- 11形狀規(guī)格
呈五棱狀扁球形,直徑2-5毫米。表面暗黃綠色或綠褐色,粗糙,有許多點狀 突起成凹下的油點。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,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。質(zhì)硬而脆,子房5室,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-2粒。氣芳香濃郁,味辛辣而苦。
在商品中有大花吳茱萸與小花吳茱萸之分。大花吳茱萸的植物來源為吳茱萸,其果實單個或數(shù)個聚集在一起,呈類圓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,直徑大約3-6毫米。表面褐色,粗糙,有多個點狀突起或凹下油室(俗稱"子眼")。頂端稍下凹,可見五角星狀隙裂(開裂大小視果實成熟程度而定,不宜開口過大,以不開口為好,否則就稱之為"開口吳茱萸";中央有花柱殘留物,基部有黃棕色花萼及短小果柄。質(zhì)硬而脆,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,每室有未成熟的淡黃色種子1-2粒。氣芳香濃郁,味辛辣而苦。
小花吳茱萸的植物來源為石虎或疏毛吳茱萸,與大花吳茱萸的主要區(qū)別:果實較小,外表呈綠豆色,直徑在3.5毫米以下,略粗糙。頂端呈五角星狀,無裂隙。宿萼較小,果柄較細(xì),外表有稀少灰白色柔毛。在放大鏡下觀察,果實表面有小而密的凹下油點。氣芳香濃郁,味辛辣,微苦。
規(guī)格標(biāo)準(zhǔn):
國家醫(yī)藥管理局、中華人民共和國衛(wèi)生部制訂的藥材商品規(guī)格標(biāo)準(zhǔn),吳茱萸商品分為2個等級。
吳茱萸商品規(guī)格標(biāo)準(zhǔn)
吳茱萸Wuzhuyu FRUCTUS EUODIAE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(Juss)Benth石虎E.Rutaecarpa(JussBenth.Var.Officinafis(Dode)Huang或疏毛吳茱萸E.R.B.Var Bodinieri(Dode)Huang將近成熟的干燥果實。大粒 統(tǒng)貨 干貨。呈五棱扁球形。表面黑褐色,粗糙,有瘤狀突起或凹陷的油點。頂點具五瓣,多裂口,氣芳香濃郁,味辛辣。無枝梗、雜質(zhì)、霉變。吳茱萸分大粒、小粒兩種。大粒者系吳茱萸的果實。小粒者多為石虎及疏毛吳茱萸的果實。小粒 統(tǒng)貨 干貨。果實呈圓球形,裂瓣不明顯,多閉口,飽滿。表面綠色或灰綠色。香氣較淡,味辛辣。無枝梗、雜質(zhì)、霉變。- 12性味功能
吳茱萸性熱,味辛、苦;有小毒。歸肝、脾、胃、腎經(jīng)。具有散寒止痛,降逆止嘔,助陽止瀉功能。用于厥陰頭痛,寒疝腹痛,寒濕腳氣,經(jīng)行腹痛,脘腹脹痛,嘔吐吞酸,五更瀉泄,外治口瘡,高血壓等癥。
主要成分:
揮發(fā)油,油中主含吳茱萸烯、羅勒烯。還含有吳茱萸內(nèi)酯、吳茱萸內(nèi)酯醇、吳茱萸酸、吳茱萸堿、吳茱萸次堿等生物堿等。
主要藥理作用:
動物試驗證明,醇提取物靜脈注射有鎮(zhèn)痛作用;異吳茱萸堿鹽酸鹽對家兔亦有鎮(zhèn)痛作用;吳茱萸醇提取物亦可使體溫升高;吳茱萸堿鹽酸鹽、吳茱萸內(nèi)酯、吳茱萸次堿對家兔有鎮(zhèn)靜作用。若大劑量應(yīng)用可引起中樞興奮作用,并可致使視力障礙、錯覺等;醇提取物給兔注射后,可導(dǎo)致血壓短暫而輕微升高,呼吸輕度興奮,并增加頸動脈血流量;異吳茱萸堿鹽酸鹽靜注家兔,其血壓無顯著變化,但呼吸略增快;對離體蛙心則作用不明顯,蛙下肢血管灌流時,一般亦不明顯,先有擴張而后有收縮。最近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脫氫吳茱萸次堿對麻醉大鼠有急性降血壓作用。
- 13真?zhèn)舞b別
混淆品種:
巴氏吳茱萸(Evodia baberi Rehd.et.Wils)、臭辣吳茱萸(E.fargesii Dode)、棟葉吳茱萸(E.melifolia Benth.)、臭檀吳茱萸[E.daniellii(Benn.)Hemsl.]等。
巴氏吳茱萸的主要鑒別特征為:果實為5個小果并生,放射狀排列如梅花狀,直徑3-4毫米,外果皮粗糙,呈棕褐色或褐綠色,子房5室,每室只有1粒深褐色種子;氣淡薄,味辣而微麻。
臭辣吳茱萸、棟葉吳茱萸、臭檀吳茱萸統(tǒng)稱為野吳萸或野艾子,鑒別特征為:果實略呈梅花狀,直徑4-8毫米;外果皮棕黃色至褐綠色,粗糙,有皺紋,油點稀疏,不明顯,或可見小凹點;橫切后具4-5房室,多1室不育,每室只有1粒黑褐色種子,有凸起皺紋;氣微香,但悶人,味苦而辣。
- 14種植技術(shù)
種植技術(shù):
(一)選地整地
育苗地:選向陽、土壤肥沃、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坡地或菜地,深翻、碎土、耙平后起畦。畦面呈龜背形。定植地:如在林緣空曠處成片種植,可按株行距3×3米穴狀整地;在房前屋后空隙地種植,可按株距2米左右挖穴;如在坡地上種植,應(yīng)先形成梯帶,然后挖穴。每穴施堆肥5-10公斤,與土混勻,待植。
(二)種植方法
吳茱萸可用無性和有性兩種繁殖方法。有性繁殖因種子不夠成熟,生產(chǎn)上多不采用。
關(guān)鍵詞:- 吳茱萸